膠東在線7月18日訊(記者 鞠平)清潔、高效、安全……這是第三代核電的標簽。
近日,在“國和一號”示范工程(以下簡稱“國和一號”),這個我國三代核電的標志性項目,完全自主設計的中國核電技術品牌,世界核電技術創(chuàng)新中的中國智慧……記者聽她用一系列數字解讀了這些標簽。
通過了最權威的國際安全評審
2011年福島核電站事故曾將核電安全喧囂到了全世界,十多年來,安全是三代核電一直奮斗的目標,“國和一號”通過努力,終于實現一個科普事實:談核不必色變。
“國和一號”的安全是經過了完整的實驗驗證,17項實驗共涉及887個工況,同時完成了堆芯熔融、安全殼冷卻等6大試驗課題,建成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綜合配套試驗設施。
她的安全殼是用五厘米厚的鋼板制成的,是一個直徑40多米,高70多米的“大膠囊”,每平方米可以承受4噸以上的壓力,把放射性物質牢牢包裹其中。
此外,還有72小時無須人工干預機制,即在電廠斷電狀況下,反應堆可在事故發(fā)生72小時內無須人工干預自動保證安全。
“國和一號”說,她的安全性提高了100倍,這個數字不是隨口說說的, 2016年4月,她通過了世界“最權威、最嚴苛”的國際原子能機構通用反應堆安全評審。
2臺機組年發(fā)電可供威海人用7年
有了安全打底,“國和一號”示范工程開始在清潔和高效的道路上飛馳。
作為我國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之一,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大重點工程。“國和一號”是全球單機容量最大(150萬千瓦)的非能動壓水堆核電機組。
據介紹,該項目位于山東省榮成市石島灣核電廠址,一期規(guī)劃建設2臺“國和一號”機組,投產后兩臺機組年發(fā)電量約215億千瓦時。根據統(tǒng)計數據,山東省人均用電量每年約為1000度,簡單換算一下,“國和一號”2臺機組投產后,每年發(fā)電量可以讓威海近300萬市民用上7年。
核電作為最重要的清潔能源,其高效可見一斑。
同時“國和一號”還是中國制造的標桿性產品,設備國產化率達到90%以上。截至2022年6月,已形成新裝置、新工藝、新材料、新軟件、新產品等682項,知識產權成果9135項,技術標準946項,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和出口權。
人民日報這樣評論它:
歷時12年科研攻關,“國和一號”示范工程——推動核電行業(yè)和技術整體升級換代。三代核電技術安全性高,經濟性好,可建造性強,運維方便,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器”。
年減排量等同種植了1470平方公里森林
“國和一號”是經濟效益和環(huán)保效益的雙贏。
據介紹,和同等規(guī)模燃煤電廠相比,一臺“國和一號”機組每年可以:減排CO2氣體900萬噸,減排SO2氣體3.9萬噸,減排NOx氣體2.1萬噸,減排煙塵0.5萬噸,減排氣體總量相當于種植1470平方公里森林,按照一個標準足球場面積為10.7畝計算,可以覆蓋約63萬個標準足球場。
為了及時有效監(jiān)控周遭環(huán)境變化,“國和一號”還設立了專門核電環(huán)境監(jiān)測站和8個子站,監(jiān)測核電機組的20-25公里內的輻射、濕度、溫度等變化,這些數據會定時更新在國家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官網。
核能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是“國和一號”賦予自己的時代使命。依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理念,“國和一號”形成豐富了自己的生態(tài)核電理念,融合核電與地方經濟、社會、環(huán)境的綜合協調發(fā)展。
依托“國和一號”重大專項平臺,著力打造集核能供熱、海水淡化、核風光等綜合智慧能源于一體的“國和一號+”智慧核能綜合利用示范工程,是我國核電行業(yè)首個智慧能源綜合業(yè)態(tài)。
“光伏發(fā)電”項目:面向核電廠址的樓宇集群,綜合布置分布式光伏、分布式風電,實現供能的清潔化替代;
“核能供熱”工程:可解決威海市2700萬平方米的供熱需求,助力山東省清潔供暖產業(yè)發(fā)展;
“海水淡化”工程:日產1萬噸海水淡化項目作為戰(zhàn)略備用水源,未來將擴容至日產10萬噸,實現周邊供水;
“海上風電”項目:打造集“海上風電+海水制氫+海上牧場+海上觀光”于一體的海洋資源立體化開發(fā)示范項目。
目前,“國和一號+”智慧核能綜合利用示范工程已建成投產“榮成戰(zhàn)略水源地”海水淡化工程、“劉公島智慧零碳島”示范項目、“光伏連廊”光伏建筑一體化綠色景觀工程等,核能供熱場內工程正在建設中。
“國和一號”正在綠色發(fā)展的道路上不斷探索,不斷形成踐行國家能源安全新戰(zhàn)略的“山東方案”和“威海零碳城市示范”。
2023-11-02 09:16:12
2023-11-01 10:53:11
2023-11-01 10:40:32
2023-11-02 10:15:16
2023-09-15 18:08:33
2023-08-30 17:20:00
聊城新聞網 2006-2023 版權所有 聊城市新聞傳媒中心/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合主辦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