銳評
要聞
視聽
圖說
熱線
部門
企業(yè)
商城
縣域
讀報
專題

您的位置:首頁>部門 > 文旅 >

文化觀察丨聊城山陜會館《萬壽宮記》碑考

來源:聊城日報  2022-12-14 11:52:01
A+A-
分享

  劉賢

  《萬壽宮記》碑現(xiàn)立于聊城山陜會館“碑林”內(nèi),碑高1.8米,寬0.72米,青石質(zhì)。1999年運河開發(fā)時,該碑由聊城市東昌府區(qū)糧食局院內(nèi)(閘口橋西)運至山陜會館,后用金屬件加固進行保護,現(xiàn)供四方游客觀瞻。該碑距今已有184年,其碑文字跡和圖案依然清晰可辨。

  《萬壽宮記》碑原立于何地?“萬壽宮”與會館又有什么聯(lián)系?又是何處的會館全圖呢?

wanshougong-1.jpg

《萬壽宮記》碑拓片。 (資料圖)

  經(jīng)多方考究,歷史上的“萬壽宮”數(shù)以千計,主要分布在我國各地區(qū)和東南亞一些國家。“萬壽宮”是我國古代會館文化的代表,原“萬壽宮”的創(chuàng)立,是為紀念江西籍地方保護神——“許真君”而建,故亦稱江西會館或江西廟。“許真君”原名許遜,字敬元,生于三國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江西省南昌縣長定鄉(xiāng)益塘坡人。他天資聰穎,五歲入學,十歲通經(jīng)知大意,后立志為學,精通百家,尤好道教修煉之術(shù)。許遜29歲外出云游,曾拜吳猛為師,得其秘訣,后又與當時大文豪郭璞結(jié)交,訪名山福地,覓煉丹之所。晉武帝太康之年,許遜年42歲,任蜀郡旌陽令,其居官清廉,政績突出,深受百姓愛戴。晉武帝亡后,政局不穩(wěn),惠帝昏庸,引起了八王之亂,任旌陽令十年之久的許遜毅然棄官東歸。之后,許遜與吳猛赴丹陽,向諶母學道,出游江南多地,為民除害,根治水患。許遜死后,當?shù)剜l(xiāng)鄰和族孫在其故居建起了“許仙祠”。至宋代宋真宗時,為紀念許遜為百姓作出的貢獻,皇帝宋真宗賜名并題“玉隆萬壽宮”。到明清時期,江西經(jīng)濟發(fā)達,經(jīng)營瓷器、茶葉、大米、木材和絲綢等商品的贛籍商人行走于全國,并在全國各地修建了“萬壽宮”來紀念許遜。在舊時,凡是有江西人聚居的地方,就有“萬壽宮”。“萬壽宮”也成為外地江西同鄉(xiāng)的“江西會館”,因此,“萬壽宮”就成為了江西會館的代稱。

  “萬壽宮記”碑文中,“會館全圖”的坐向及地契四至中“后至丁家坑”說明了它的來歷。“萬壽宮記”碑正面頂部橫刻“萬壽宮記”四字,右邊豎刻“謹將會館全圖繪記并前后首士名列于左”,左邊豎刻“皇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仲秋月谷旦繪圖彭介仁敬識”。碑的上半部刻“會館全圖”并標識每座建筑物的名稱及四至尺寸,在“會館全圖”大殿圖中刻有大殿的坐向(朝向)“坐卯向酉”。碑正面的下半部右刻“……道光三年七、八、九等月買自……將四至界限照契載刻列左至周姓右至李姓房屋前至運河沿岸后至丁家坑”。碑的正面下半部左刻“嘉慶十一年口(倡)議首士及道光四年興工首士”。在“會館全圖”中可知,全圖中的大殿“坐卯向酉”,其坐向是坐東向西,全圖中的會館大門和大殿的坐向是同一坐向,也就是說這座會館坐向是坐東向西,背水面河。又因在碑文“全圖地契四至”中“前至運河沿岸后至丁家坑”,那就證明這座會館應(yīng)是坐落于運河東岸。所以有人說“萬壽宮記”碑是蘇州會館之碑的說法是說不通的,因為蘇州會館在運河的西岸。據(jù)《清代東昌歷史八大會館位置圖》所示:東昌昔時運河東岸有兩處會館。一處是在閘口南太平街西首,運河拐彎處,坐南向北的杭州會館(色紙公所,亦稱小會館);另一處是江西會館,在閘口北運河東岸。所以說,“萬壽宮記”碑中“會館全圖”是東昌歷史上的八大會館之一的江西會館平面圖。

  為什么在“會館全圖”不注明是“江西會館全圖”呢?原來在舊時,“江西”二字與“萬壽宮”是同一概念,如注上“江西”二字,有贅述之嫌,足見碑文撰者對文字的嚴謹。碑文地契四至中“后至丁家坑”又如何解釋呢?在聊城市內(nèi)歷史上的“丁家坑”并非現(xiàn)存一處,在閘口西150米路北約50米處有“小丁家坑”(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遺存)。據(jù)《東昌歷史街巷圖》所示:在閘口東向北柳園路現(xiàn)環(huán)衛(wèi)處附近有“柳園坑”,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柳園坑”的面積非常大,據(jù)《東昌老街巷(忠臣祠和丁家坑)》文載“柳園坑”亦稱“丁家坑”,昔時有人未經(jīng)丁氏后裔知曉,私自出賣“丁家坑”(柳園坑),雙方曾鬧起了糾紛。所以說地契中的“后至丁家坑”便一目了然。

  綜上所述,“萬壽宮”即是“江西會館”的代稱。因《清代東昌歷史八大會館位置圖》中的“江西會館”與“會館全圖”中的坐向和地契四至中“前至運河沿岸后至丁家坑(柳園坑)”是相符合的,所以“會館全圖”即是聊城歷史上的八大會館之一的江西會館平面圖。江西會館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萬壽宮記”碑即江西會館之碑,它也是江西會館的見證,“萬壽宮記”碑始立于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迄今已有184年歷史,其碑中的“會館全圖”為研究聊城的文化史、商業(yè)史、經(jīng)濟史、運河文化史提供了寶貴資料。

【編輯:任玉偉】
相關(guān)推薦


網(wǎng)友評論
關(guān)于我們 | 廣告服務(wù) | 版權(quán)聲明 | 聯(lián)系我們 |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聊城新聞網(wǎng) 2006-2023 版權(quán)所有 聊城日報社/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lián)合主辦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wǎng)安備 37150202000134號
信息網(wǎng)絡(luò)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魯)字第720號
本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18663509279 舉報郵箱:lcxw@lcxw.cn